伴随提醒发出,其实派人前便叮嘱过一二,毕竟当时已有所怀疑,不过,毕竟剿匪闹出动静不小,没时间让他们慢慢查,所以提醒并没有什么太大效果。
没多久,消息传回,发现了日谍踪影,但已惊动对方,人已撤走,林默与沈松一商议,当机立断,不准备暗中追查,而是来个大搜捕大追查。
自然是先汇报,同处里进行沟通协调,处里自然没意见,一次测试展试行动,居然搂草打免子有收获,那自然是好的。
当然了,没忘同二队长黄建仁联系,毕竟他负责盯日本人走私鸦片那条线,而匪帮又是长江上一股不小的贩运毒品势力,谋算他们,很可能与其有关。
随后,由处里协调,船队同沿江一些站点取得联系,通报情况,并让他们配合调查,同时协调各地军警协助。
这些人,或是与他们派出去的调查人员汇合,或是根据所给线索,自行开展调查等工作,至于他们这边,先将洞庭湖的工作做好了。
一个原因,是需要等更多消息汇总过来,才好进行下一步安排,毕竟敌人分散在沿江各地,他们又飞不过去,早一会儿、晚一会儿,影响不算大。
另一个原因,洞庭湖是各类计划的重要节点,毕竟这里靠后方,其又是湖南众多水系汇入之地,是湖区周边乃至山区各类物资汇入之地。
这里是开源经营的重要地点,像粮食,这里是稻米采购加工的主要布局点,还有油桐、油茶这些,周边不管种植还是野产,数量都不少,更别说还有湖区及各水系水产。
等他们将匪帮剿得差不多,各地的消息也陆陆续续传来,虽然有些日谍确实察觉了,但他们分散在长江各地,且电台等快速联络手段或工具不多,情况并没有及时传递。
当然,觉察情况不对的日本人,尤其发现搜捕冲他们而去,行事也是非常果断,直接跑、直接躲,都没影了。
当然了,暂获也不少,目前已抓了不少人,有一部分,是被胁迫或策反收买的,但也有纯正日谍,前者不用说,后者也有几个都交代了。
倒不是各地审讯手段多高明,后面林默才知道,跟他关系匪浅,准确说,与那次游行后搞的宣传项目有很大关系。
而且,还是因他让人代表所写的小说,就是卖儿卖女,以及黄金价赎人杂糅的那一个,故事不算精彩,但架不住发行的人,一行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标注,便一下引起轰动。
毕竟,发行方是啥底细,业内都清楚,你再来这么一句,那能不让人遐想联篇,再结合小说情节,稍稍一联想,简直太劲爆了。
当然,原书销量不算太大,但因一些评论员文章,还有各地胆大的花边小报,疯狂据此编排传播,民间也是各种流言蜚语无数,传播度极其之广。
外人还怀疑,但行业内的人,尤其这些日谍,听到那讯息,虽知道其中肯定有加工成分,但也清楚,这确实是他们可能搞出来的。
说实话,对这些日谍,尤其基层一线的,士气打击很大,不少人的信念、坚守也遭冲击,最直观表现,便是嘴松了。
话归正题,据这些日谍交代,他们确实与走私大烟的日本谍报势力有关,但严格上,并不归属对方,只是执行与对方相关的任务。
没办法,西南鸦片大量种植,其中很多出产,借由长江这条航线输往全国,本来还要往外卖,日本走私的鸦片没什么生意,其在这些地区的势力自然比较薄弱。
本来,还可以通过走私鸦片制成品,也就是吗啡这一类谋利,结果大部分走私份额,也被这股匪帮势力吞了,这才准备谋算其,将其给乱入麾下,吃个现成。
原本,没投入这么多力量,哪怕匪帮分裂之类,于他们也非什么难处理的问题,结果,林默反日谍,给了匪帮迎头一棒,断了其货品来源,随后党务处又搅和进来。
没办法,舍不得放弃的日谍,只能投入更多力量,防备情报处,并帮匪帮应付党务处的打击,当然,也顺道想尽早将匪帮掌握。
不过,因党务处掺合,情报处一开始,仅暗中收集一点情报,等党务处放弃后,情报处开始也没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