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书

天天看书>奋斗在洪武元年 > 第950章 没人比本侯更懂鞑子的危害(第1页)

第950章 没人比本侯更懂鞑子的危害(第1页)

随着杨少峰的话音落下,朱标便忍不住撇了撇嘴,说道:“筑城,开矿,放牧,办学,加以轻徭薄赋,如此还不算安民?”

换个角度来看,这都不是安民不安民的问题了。

说白了,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为什么不断南侵?

不是因为草原上的牧民天生就侵略成性,不南侵就浑身难受,而是因为草原确实不适合耕种,无论是冬天的雪灾,春秋的沙尘,常常自己变换位置的水草,都注定了草原上很难生存。

像大汉嘲讽匈奴不孝,就是因为匈奴在冬天的时候,往往会把没有生存能力的老人赶出部落。

站在草原的角度而言,不南下劫掠,往往就意味着等死。

如果大明干掉胡元,跑到草原上筑城,开矿,办学,且允许牧民们继续放牧,再加上轻徭薄赋的待遇,这他喵的哪儿是安民啊,这根本就是在给草原送温暖!

至于草原上的部落头人,那颜贵族,大汗小汗?

在大明军队的屠刀面前,他们和普通的牧民并没有什么两样。

朱标有足够的自信,只要草原上的牧民都安定下来,这些人也翻不出什么浪花、

然而杨少峰却呵的笑了一声,望着朱标问道:“敢问殿下,宁死不肯出仕为明臣,宁死不食明粟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就连中原士绅都有人想着中兴胡元,草原上难道就没有人心向胡元?”

胡元是早晚都要凉透的,哪怕有“天下奇男子”王保保勉力支撑,也无法挽回胡元的败局。

但是在胡元彻底凉透之前,终究还是有人会心向胡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朱三太子。

自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前前后后一共冒出来八十多个朱三太子。

虽说这里面确实有建夷不当人的原因,而且这些真真假假的朱三太子也很快被平复,但总归是让麻子一家感觉头疼的。

同样的道理,当大明彻底干掉胡元之后,鬼知道会不会冒出来一大堆爱猷识里达腊的三太子?

毕竟汉人士绅当中就是有很多人都心心念念地惦记着要中兴大元。

而另一个着名的反面例子,则是相当出名的招核贤孙源溥仪。

虽然在这货噶了许多年以后,网上不知道从哪儿就冒出来一大堆的孝子贤孙,跪得那叫一个整齐,哭坟那叫一个情真意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