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地方,稍微给一点优待,那可太正常了!放在朝堂上,都没有人能有什么意见的。
至于说什么担心其他地方效仿……简直是杞人忧天,胡思乱想。
其他地方就是想要效仿,他们效仿的条件吗?
不是说所需粮食的多少,而是——他们有什么特殊身份吗?他们是龙兴之地吗?他们有皇陵吗?
都没有?都没有那还说什么屁话!
所以,完全不需要担心什么其他地方还想要效仿凤阳的。
凤阳是什么地方,其他地方又是什么地方?非要效仿,按照明朝的情况,大概也就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应天府,一个顺天府,仅此而已。
而顺天府和应天府要是减免赋税,也属于理所应当。
因此,杨坚完全不能理解朱由检的逻辑。
他在担心什么?顾虑什么?有什么可担心顾虑的?凤阳一个地方的赋税,对于太仓而言,不过沧海一粟,其他地方也根本没有效仿凤阳的资格——所以,怎么就不能给凤阳减免赋税了?
要是没有人上报,大家都装作看不见也就罢了;但是这都已经有人上奏折了,而且描写的如此生动具体,皇帝竟然还真的就放着不管了?
放着不管,结果好了吧?呵呵,人家凤阳大量百姓逃走了,现在剩下的百姓们,也都一个个琢磨着主动去投奔那些起义军,甚至估计还要带路呢!
理论上,龙兴之地的百姓多少应该还是有些对朝廷的归属感、自豪感的,能直接把这样的地方的百姓搞成这样……
【既然如此,百姓们能怎么办?】
【他们可不在乎什么明朝的龙兴之地,也不在乎什么大明的脸面之类,他们只知道,自己活不下去了,而朝廷无动于衷,又有起义军已经来到了附近……】
【于是,在起义军还在攻打颍州的时候,“凤之穷民,远几百里相邀”,凤阳的百姓们主动前去寻找起义军,告诉他们,凤阳里面,谁家有钱,谁家有权,哪里没有军队,哪里的军队根本不行……】
【于是,起义军当即决定把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凤阳。】
百姓们纷纷点头。
没错,这就是他们能够做到的事情。
作为普通百姓,那当然没什么势力,同时,也没多少能力——虽然这和他们没读过书有关系,但是就算读了书,难道他们就能是什么天才?
但是吧,对于城里面的这些各种各样的情况,他们还是知道个一二的。
那些大家族的隐秘肯定不知道,可是这些摆在明面上的东西,什么谁家有钱,谁家有权,谁家不当人,谁家还比较好,哪个地方重兵把守了,哪个地方兵力空虚……他们还是非常清楚的啦。
这些情况,不是说起义军就一定不能知道,但是等到他们攻城成功,打进来之后,可能有些有钱人家就已经卷包袱跑了,也可能改头换面躲了起来,那不就不好找出来了吗?此外,如果起义军不知道兵力分布,正好用少量兵力撞上了重兵,虽然不一定失败,但也会遭遇更大的损失啊。
所以,他们知道的这些消息,那都是非常有用的——而他们投奔起义军,那肯定也要上报这些消息。
至于那些大人们怎么想?那关他们什么事儿,他们都要活不下去,都投奔起义军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