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余震的描述,吴璃在确认了税银失窃案的实际情况后,没有立刻针对税银亏空的问题掀起大刀阔斧的调查,而是先卖了一个破绽。
都察院一位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在大朝会上忽然出列弹劾四海钱庄挪用救灾银两,涉及数额极其巨大。
按理来说,四海钱庄虽然是皇室的钱袋子,但对外确实没有官方身份,明面上始终只是一个民间钱庄而已。
这种基础下,都察院的御史们无论如何都没有主动对一个民间钱庄进行弹劾的权利。
可道理归道理,现实是现实。
由于四海钱庄根正苗红的皇室背景,又拥有着遍布整个大周、几乎铺满了上至神都、下至所有县城的分号体系,使得四海钱庄在很多时候都要承担起相当重要的赈灾抚慰任务。
不管是来自于户部的赈灾拨款,还是来自于各个地方官府的常平仓赈灾粮调配,四海钱庄都能依靠着遍布大周的分号体系,极大的提升赈灾效率。
这里面上上下下能够伸手的环节可就实在是太多了,丰厚的油水足以让经手之人眼红心热、进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如果仅仅依靠钱庄自身的内查制度来威慑诸多经手之人,光是想想都知道不靠谱。
于是很久之前,皇室就跟内阁达成了意见上的一致。
四海钱庄内部的账目,是独属于皇室的机密,内阁无权干涉、以及查看。
可涉及到了朝廷的财物,仅仅是需要借由四海钱庄的分号体系进行调配,这些东西内阁是有权利按照常规监察方式给予监督的。
那位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在大朝会上弹劾四海钱庄挪用救灾银两的举动,便是基于对这个权利的合理运用。
然而监察御史的弹劾却引发了保守派旗帜鲜明的反对,再加上吴璃模棱两可的态度和内阁几位大佬的沉默,这突如其来的弹劾并未在朝会上引发任何动荡。
不过事情没有到此结束。
大朝会过后,各种弹劾四海钱庄的奏章开始雪花一般的纷纷飞入宫中。
这些奏章按照程序都要先在政事堂里被阁臣们过上一遍。
其中重要程度一般的奏章,阁臣们自己就有权直接进行批示处理。
只有非常重要的奏章,才需要阁臣们提供处置意见后,再继续提交给皇帝进行审阅。
由于一下子冒出了太多弹劾四海钱庄的奏章,据说阁臣们内部还开了一个简易的会议。
主要是询问御史大夫崔元烈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毕竟,最开始的由头来自于一名隶属都察院的监察御史。
这种人突然蹦出来弹劾四海钱庄,自然会被看做是崔元烈的某种试探。
否则正常来说,即便四海钱庄内部在调拨户部赈灾财物时出现贪墨的举动,也不会有什么人跳出来自讨没趣。
法不外乎人情,理不外乎人心。
有督查的权利,不意味着就真的要动用这种权利。
上上下下、满朝皆贪,很多事情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糊涂蒙混过去,对所有人都好,实在是没必要去较这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