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再道,“三十年来赤手空拳,打下好大一份家业!功成名就之后,未曾忘记乡梓,在老家修桥铺路乐善好施,足称得上一声善人!”
“不敢当公爷谬赞!”
王东家摇头感叹,面露悲戚,“老朽老家祖坟都在阳武,黄河决口,多少乡亲父老变成了流民!老朽。。。。。岂能束手旁观!”
“老东家古道热肠,乃当世典范!”
李景隆又赞了一句,“所以本公才说公示,越是您这样的典范,越是不能让你们寒了心!”
说着,他环视众人,开口道,“所谓的公示,就是谁谁谁出了多少钱粮,一五一十的记录,然后公示天下,使百姓知晓!”
瞬间,屋内人齐齐抬头。
“而且是刻在石碑上,就立在开封城外,供后人瞻仰铭记!”
“嘶。。。”
屋内之人,倒吸一口冷气。
“他们几人,都是本公从开封府征调的书办!”
李景隆指着门口,俯首站着的几名儒生,“这几位是开封官学的学监,致仕的官员,举人。。。。。。”
“诸位捐的钱粮,他们共同管理造册。”
“每天,诸位的钱花在哪了,花了多少,亦都要一五一十的写清楚,方便诸位随时查账!”
“嗡!”
屋里陡然之间,不大不小的喧哗起来。
查账?
商人何时能查官府的账了?
就算是商人拿出来的钱,那也是官府的钱呀!
进了官府,怎么花怎么用怎么分,跟你捐钱的有什么关系?
你查账?
你要造反呀你?
“哪怕一粒米!”
李景隆忽然大声开口,“本公都要让诸位清楚的知晓,是谁吃了这粒米!而且若是灾情过后,诸位所捐的钱粮有结余。诸位若是有意的,剩下的如数返回诸位手中,绝不会有半点进了官府的库房。更不会。。。”
说着,他眼睛一眯,“进了某人的腰包!诸位所捐之钱粮,谁要是敢擅自动用,哪怕私下吃一粒米。本公这个钦差大臣,直接把他抄家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