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瀚凝视他:“你要的,不是赐言,是赐命。”
青年抬首,目光如电:“王爷之策,四所一堂,已开路;太子之策,问言台已聚人。”
“可还有策之心未安之处——世间尚有万万士子,无门可入,无策可言!”
“我愿为第五所。”
朱瀚望着跪伏在地的林复,良久未言。
终于,他缓步向前两步,眼神如鹰般俯视:“你可知,设策一所,不是摆几张书案,聚几名士子就成。”
林复抬头,目光坚定:“学生知晓。世间策所众多,却多藏于门墙之内。学生要开一所不设门墙之策所,名为‘问外台’。”
朱瀚眉微挑:“问内者求名,问外者求命。你要的是命?”
“是民之命。”林复语声如刃,“问言台在宫中,策堂在东城,策隐所亦隐于士林之中,终难及远地寒门。
‘问外台’,设于远郊、设于边地、设于人声未至之处——不问出身,不问师门,只问一句:你有无一策敢讲。”
朱瀚盯着他,忽然问:“你是策堂第几届弟子?”
“第八届。”林复答。
“你讲过几策?”
“三策。其一问民饥,其二论郡役,其三——不曾讲完,便被逐出。”
“为何?”
“因我说:‘策若不能让母亲少跪一次米行,就不算好策。’”
朱瀚低头轻笑:“那你今日来求我,是要让你娘不再跪?”
林复眼中闪过一丝哀痛,轻声答:“她已过世。策无用了。”
“无用还讲?”
“我讲,是为那千万个我娘一样的人。若我不讲,策永远不会进他们屋檐。”林复语气愈发沉稳,“策不能止于讲者之口,要行于民屋之间。”
朱瀚静默,随后转身,仿佛林复这番言论只掀动了一缕风尘。他轻轻挥袖道:“你可知,我曾经也讲过一策,名为‘无策之策’。”
林复愣住:“那不是空谈?”
“不。”朱瀚回眸,眼中深邃如海,“‘无策之策’,是不讲给人听的,是做给人看的。”
他望向竹林深处,口中缓缓吐出:“好,林复,我允你开‘问外台’。”
“然你须知,这台不是你讲策的高座,是你背负策焰的刑台。讲不动,就会被烧死。”
林复垂首叩地:“学生明白。”
朱瀚又道:“‘问外台’,设于两月之后,南郡临水镇。你只带五人,不许打旗,不许悬榜,不许告示。”
“你若能三月之内,叫一地百姓自愿来听、来问、来讲,孤便封你为——第五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