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书

天天看书>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21章 最优解(第4页)

第421章 最优解(第4页)

要保证两条主要线路(江南-京师)同时运转,至少需要备足可供2-3个批次运输的粮食货款。

倘若一个批次采购5万石粮食,每石收购价一两,一个批次就需要5万两白银。

准备2个批次的本金,就是10万两。

最保守的估计,要大规模运作,本金需在15-20万两级别。

其次运营成本,也就是人工舟车:

薪酬:掌柜、账房、伙计、镖师等一大群人的工资。

运输:雇佣漕船、车马的运费是笔巨大开销。

打点:沿途各级官府的“常规孝敬”。

虽然有关照,但也不能完全不花。

每年至少需要5,000-10,000两,作为运营开支。

撇开安平育才基金,初期启动现金总需求估算

一次性投入取中间值10,000两。

采购本金100,000两。

运营准备金10,000两。

就得准备120,000两白银。

赵泽这边准备了一万两,林向安加上手里的钱,还得从家里拿一部分,凑够一万两。

本金两万两,作为启动资本和信用证明。

*

一部分资金可从民间借贷筹得:以商号信用作抵押,从钱庄拆借五万两。

上游方面,可以与江南粮商达成赊购协议,只需支付三成定金,约三万两,即可先行提走价值十万两的粮食。

下游则能与京师买家谈妥,提前收取两万两订银。

这样一来,资金链便初步贯通。

看样子,只要家中事务妥善安排,林向安就得立刻赶回京城,去拓展买方市场。

不过,他如今最大的资本,并非手中银两,而是“信用”。

关键在于如何适时地把自己在京城的所作所为传递出去,用此作为背书,换取更多信任与借贷。

赵泽带来的那位师爷,经验老道,替林向安梳理了几个积累田产的方向。

第一条路,是抄底“绝户产”与“罚没官田”。

本地若有大户因拖欠粮税、卷入官司,其田产往往被官府抄没,变成“官田”;

又或某家绝了后嗣,田产需由官府公开发卖。

这种田通常是成片抛售,价格远低于市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