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武每月有四天的休,休息时间琳琅会放他会回放牛沟帮家里干农活。
朱家因为有朱开山从老金沟带回的金疙瘩,离开了旧屋,盖了六间大瓦房。
置七八垧地(一百多亩地),雇了六个长工种地,成了当地有名的殷实人家。
至于琳琅给的赤金镯,朱开山夫妻都舍不得当,留着打算给朱传武将来娶媳妇。
老大朱传文跟着爹种地当少东家。
老二朱传武在元宝镇给琳琅当保镖,老三朱传杰在春和盛当柜台。
朱家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和琳琅之间也是有来有往,关系越发的亲厚。
琳琅在关外没有亲人,每年过年都会被朱开山夫妻邀请来家过,热热闹闹的。
琳琅早已忘却原本的晚清格格身份,随着仁心药铺的招牌打响,生意日渐稳固。
后来的几年琳琅又相继开了一间佟记当铺和一间首饰铺子以及没摆在明面的粮铺。
七八年光景下来,琳琅在元宝镇虽然不怎么抛头露面,但也有了很响亮的名声。
谁都知道她是仁心药铺、佟记当铺和金玉堂的幕后东家。
菩萨面,修罗手段。
琳琅那是要钱有钱,有貌有貌,黑白两道通吃,谁也不敢轻易招惹。
貌美多金又能干的女人,谁会不稀罕?对琳琅觊觎者甚多。
琳琅的行情一直很好,前些年一直有人请媒婆上门提亲,甚至自愿入赘,但无一例外被朱传武打了出去,给予警告。
琳琅看不上那些心怀不轨或资质一般的求亲者,专心致志搞事业。
八年后的元宝镇依旧热闹,但大清彻底完了,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清末皇帝拟了一道退位诏。
朱传武已经从傻不楞的青涩小伙子长成一米八三的青年,二十三的年纪,浓眉星目,高大俊朗,就是发型依旧堪忧。
从前面看挺正常的,从后面看还有一条辫子,一直不曾剪掉。
不止朱传武,镇子上的人都是如此,即使是汉人,但留辫子都留习惯了。
直到辛亥革命给这边远的小镇子带来了新的气象。
元宝镇的街口搭起木台子,关东着名的昆伶越楚红在台上表演昆曲牡丹亭。
镇子周边的百姓都来看戏,男女老少约莫有一两百个,看戏看得很热闹。
戏后的越楚红拿着剪刀出来谢幕,传播新思想,免费剪封建残余的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