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木桥部件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飞速滑动,几乎感受不到泥泞的阻滞。
『落位!卡榫!固定!』
陈戊的声音在炮声余韵中依旧清晰。
工兵们动作快如闪电,沉重的部件被精准地推入预设的河床硬地位置,卡榫咬合,粗大的铁钉被重锤狠狠砸入!
不到半刻钟,三道宽近一丈,足以并行通过重装步兵的坚实木桥,如同变魔术般,横跨在早就已经确定好的位置上!
雨季过后水位下降,所以木桥只需要假设在河心淤泥最多的地方就可以了。
就在木桥刚刚落下,还没有完全铺垫好的时候,后方已经传来了惊天动地的怒吼声:『杀——!』
陈戊大叫,『别分心!检查!加固!』
惊天动地的怒吼如同平地惊雷,压过了炮声的余响!
早在后线列阵完毕的两千精锐步卒,如同决堤的洪流,沿着被火炮履带一次又一次压实的地面,通过陈戊等人事先铺垫好规划好的通道,直接冲向水中的木桥!
他们以什为单位,队形严整得如同移动的城墙!
前排刀盾手高举蒙着牛皮的圆盾,后排长枪如林,寒光闪烁!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骠骑军兵卒看起来似乎是散兵线往前冲猪突,但是实际上是按照数条在硝烟和晨光中若隐若现的白色石灰粉,以及相应的角旗所划出的引导在前进!
这些引导线和标志物,正是庞统和手下的军吏,在之前的夜晚里,在无数次的测算,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所勾勒出来的进攻路线!
这个部分的路线,不仅是巧妙地避开了曹军布设的陷坑、铁蒺藜区,以及正面火力最密集的垛口,同时还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部队之间的相互阻碍,拖延,可以让每一支部队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抵达作战地点!
目标就是被标注出来的,土垒乙丙结合部位,以及预设的曹军后援集合点!
刀盾手因为身穿重甲,携带圆盾,所以跑得比较慢,而骑兵显然就是最快的,所以要让多兵种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战斗力,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冲啊』的号令就行的……
前线临场协调的责任,就压在了张辽身上。
张辽不免也有了一点紧张,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感觉,似乎是又一次的回到了他年轻的时候,茫然且兴奋的第一次站在战场上。
他敏感的领悟到,这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在局部战术范围,或者可以称之为在望远镜范围内的战斗模式的巨大改变!
华夏的战争史确实是一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持续改革与进步的壮丽史诗。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军,到了秦汉之时的将领制度,再往后到了府兵制,其实华夏在战争历史上,也是一直都在进步改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每一次重大的军事制度变革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以及统治者面临的挑战。
华夏春秋『三军』更多是礼制规范下的军队编制象征,其规模和组织形式与贵族分封制紧密相连。兵源主要是国人。西方直至中世纪依旧在玩着类似的这一套模式,并引以自豪。
在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导致军队规模剧增,兵源从国人扩展到野人,甚至出现早期的募兵。这就导致了贵族军权统治的崩落,越来越的平民军事军官进入了指挥阶层,只会扔白手套表演的贵族被撩阴脚撂翻在地。
从此华夏开始发展多兵种协调作战,骑兵开始崭露头角,车、步、骑协同作战日益复杂。
弩等先进武器的普及提高了战斗力,《孙子兵法》等兵书出现,标志着军事思想的高度成熟,强调谋略、情报、后勤、治军等系统性战争观。
秦始皇统一后,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军事体系。彻底废除分封贵族私兵,军队由国家统一掌控。实行普遍征兵制,建立完善的军事指挥系统,由皇帝指派将领进行军事作战的模式成为常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