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书

天天看书>诡三国 > 第3725章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第3页)

第3725章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第3页)

反对声浪小,或者只有零星几个不识时务者跳出来?

那就干掉这些跳起来的反对者。

用血淋淋的人头告诉所有人,逆潮流而动者,死!

等待大多数选择了沉默,下一步的操作就顺理成章了。

而后,曹操开始使用天子仪仗,王宫的建制也明目张胆地效仿皇宫规格。再立曹丕为魏王太子,宣告世袭权力的合法性……

至此,那个曾经辉煌的汉室,在人心层面已经名存实亡。

大多数人的沉默,已经从无奈的选择,变成了必然的顺从,甚至主动的迎合。

而在这个权力更迭,道义沦丧的全过程中,有一点显得尤为刺眼,也尤为值得深思。

百姓的愚昧无知,是因为知识量的不足,是因为先天上的阶级低下,但是那些士族子弟呢?

那些四处高喊着代表这个,代表那个的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呢?

当然,这些封建王朝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儒家子弟。

或者说,是那些『代表』了儒家的士族子弟们,在面对滔天权势时,又是选择了什么?

斐潜不由得微微摇了摇头。

当后世之人嘲笑明末东林『头皮痒,水太凉』的丑态时,又有多少人会去深究,这些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掌控着封建王朝话语权的所谓『大儒』和『精英』们,在每一次王朝鼎革,纲常倾覆的关键时刻,究竟扮演了怎样自相矛盾的角色?

他们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走向这样的一条『精神分裂』之路?

以历史上东汉的士族集团的道德标杆,颍川荀氏为例。荀彧选择了以生命扞卫他所信奉的汉室正统与儒家忠义,其侄荀攸却在家族存续与个人前途的考量下,转向支持曹操。

这种同一家族内部核心成员的截然分化,恰恰赤裸裸地展现了整个士族阶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遇到无法弥合的撕裂之时,本能的妥协性。

那些平日里高冠博带,在太学,在朝堂,在乡野间高喊着代表了『忠孝仁义』,满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族知识分子们,平日里占据着道德高地指点江山。

然而,真到了需要挺身而出,以性命扞卫道统的关键时刻,勇于抗争,宁折不弯的,永远都是如荀彧那样的少数异类。

而大多数人,则是在恐惧与算计中选择了沉默,或者更甚,积极地参与交易,用手中的笔,口中的『天命』,为篡逆者披上合法的外衣,换取新朝的一官半职,几亩良田。

这一套由曹氏提出,东汉末年士族操作,然后由司马氏『发扬光大』的禅让模式,其复制性简直强得可怕。

司马氏几乎就是完全照搬了曹操当年的全套操作,甚至连劝进表的文辞都写得如出一辙,充满了虚伪的『天命所归』,『民心所向』!

他们甚至连掩饰一下就懒得做了!

到了南朝宋齐梁陈的更迭,这套流程更是演变成了固定程式,如同上演一出出乏味的木偶戏。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其核心剧本,也依旧脱胎于这套古老的『劝进禅让』模板。

……

……

溯儒门初立,经纬人伦。

倡揖让以和邦国,陈礼法而约紫宸。

本欲执圭璋衡帝力,持规镜鉴天心。

然时移世易,代鼎新主,忽焉饰丹墀之仪,委同刍狗。

弃若敝帚,神髓既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