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动员必不可少。此后几日清晨,在民兵训练前、工厂开工前、农户下地时,苏尚都会手持用宣纸制作的话筒,站在县衙大门前,对着众人高声演讲,宣告接下来的计划。她描绘的既有美好的愿景,也有现实的情况。
一方面是营造氛围、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另一方面,在给众人描绘希望的同时,也坦诚地指出即将面临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
众人听后,觉得这些问题似乎很快就能得到解决,顿时热血沸腾。
苏尚提到,百姓们向往的和平生活、城防建设、民生改善,日后都会逐步实现。
县里还会开办新学堂,降低赋税。对于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民兵,会依据军中功绩,如斩获敌人数目、战斗表现等,给予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利益。
苏尚承诺的这些事,很多都只是她的个人想法,若按照朝廷的礼法制度,根本难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话都有些不切实际。
然而,苏尚心中却极为认真,哪怕有些事无法直接做到,她也想着用其他方式满足百姓和民兵的需求,自然不会循规蹈矩地行事。
若事事都要按照朝廷律法、章法来,非得等上级批准才敢行动,那愚笨之人都能当官了。
苏尚简要阐述关键内容,着重渲染积极氛围后,便解散了人群。
众人皆是兴奋不已,摩拳擦掌,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和训练中。
回到后堂,苏尚召集各部头领,商讨剿匪事宜。这些人比普通百姓、农户精明许多,简单的言语难以打动他们,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利益。
但考虑到其中有事后才投奔过来的人,苏尚并未立刻给予他们好处。而对于从季宏两庄赶来的人,苏尚则毫不吝啬地赏赐了不少银钱,私下里,这些人都颇为满意。消息传开后,其他人听闻即将开战,既着急又激动。
这份情绪并非单纯受煽动所致,而是看到别人有望获得利益,自己只需努力争取便能得到,这种诱惑实在难以抵挡。
苏尚摊开地图,伸手指向县城东南方向,说道:“县城往东南有三座大山,离我们最近的是泗水岗,那里盘踞着不少山贼。据商户们透露,大概有三到五股势力,每股约有二十到三十人。他们仅有少数弓弩,大多使用刀剑近身搏杀,且没有马匹……”
众人围聚过来,仔细聆听。江大宝听闻后,不禁一惊:“那他们加起来可有一百多号人啊!”
一名山寨头领接着说道:“一百多人不足为惧。我们装备精良,还有火枪,食物也充足,肯定能拿下。关键是如何减少我方伤亡。”
苏尚点头表示赞同,如今己方虽有不少能战之士,但每一个兵卒和人手都十分珍贵,能不牺牲自然最好。打仗可不是像话本故事里写的那样,确定好方向便直接冲杀过去,以命相搏。
只有双方都走投无路时,才会采取这种打法,如今大家都有退路,又怎会如此行事。
苏尚继续说道:“我已让城内商户传信出去,愿意归顺的,便是朋友;拒不投降的,便是敌人。我想,应该会有人愿意加入我们,但也肯定有人心存侥幸。打是肯定要打的,具体情况,还得等明日探子回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罢,她扫视众人一圈,“我仔细盘算过,无论对方有多少人,此次行动我只打算派出五十人。你们谁愿意带队?”
江大宝等的就是这句话,立刻自荐,却被苏尚婉拒。
江大宝武功较弱,伤势恢复速度远不及习武之人,如今身上还带着伤,让他去不仅风险大,还可能拖累整个队伍。
这时,之前插话的村寨头领吴保站了出来。吴保所在的村子民风彪悍,村民们主要以种植果树为生,偶尔也做些小生意,与当地山匪有过几次交手,有些战斗经验,是个敢冲敢打的人。
吴保说道:“苏大人,让我去吧。我和这些山匪打过不少交道,熟悉他们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