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慷慨散财、厚葬同乡的举动,让他的名声彻底改变,从一个“像个精明能干的商人”,升华为“仁德仗义的君子”。
修缮会馆的事务,他交给段昊初监管查账;
此前卖粮换来的抵押品,则全部托付镖局处理;
而粮食所得的钱款,他只拿回本钱,余下尽数分给镖局和李家。
一切安排妥当后,林向安带着王和信、林远,悄然离开会馆。
外人只知他隐身避世。
真正知道新住处的,只有段昊初与王管事。
就在会馆不远处,一处三进的清雅宅院。
它原本属于浙江会馆名下,如今已被林向安买下。
门楣上只挂着一方简朴的匾额——“林宅”。
此后,赵康平以宁国公府的名义,暗中为林向安延请了一位名儒。
以“府中西席”的身份,来为他辅导功课,点拨时文。
自此,林向安一面闭门苦读,一面筹划商业。
眼下先皇新丧,天下皆守国孝一年,会试必定要顺延。
林向安索性决定,把这段时间用来积攒属于自己的力量。
一直以来,因为自己能打理,又有兄弟帮衬,他并未想收拢人手。
事到如今,经此事之后,培植自身势力,已是势在必行。
*
在商业上,林向安仍打算以粮食为核心。
原本的粮道已成规模,如今再有敕令庇护,获取粮源要比过去容易许多,价格也更加实惠。
若要做大,就不能再依靠临时应变,而是要正规化、体系化,长远谋划。
建立起一条完整的“粮道—仓储”网络。
这并非他一人之力能撑起的事,必须物色值得信赖的同伴,共同将这条路走得稳妥。
林向安打算把这条粮道,作为日后特殊时期的“压舱石”,用来稳定市场。
至于平常年份,倒不必去挤零售市场的生意。
凭他如今的人脉与资源,完全可以主攻批发,走高品质、高端供货的路线,逐渐成长为大型粮食批发商。
再加上他在浙江会馆积累的口碑声望,以及新皇亲赐的“义冠东南”匾额,这便是最有力的背书。
客户群体可以锁定在各地粮商、大酒楼、军营采办,乃至官府的仓储部门。
思路逐渐明朗后,摆在眼前的关键问题,便是如何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管理与运营机制。
*
因为这次铤而走险的大规模运粮,林向安才真正摸清了其中的流程与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