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也可直接开设粮仓。
收购零散农户的粮食,不仅能赚取差价,还能博得好名声。
必须在关键节点建立大型中转仓,比如扬州、汉口、通州等地。
这里不仅是仓库,更是贸易站。
粮食可以在此集散、分级、包装,甚至进行短期交易。
比如,南方稻米与北方麦豆也能在此互换。
更重要的是,中转仓还是情报节点。
每一个仓都将收集当地粮价、天气、民情、官府动向等信息,定期汇报,以便做出应对。
若要让粮业顺利发展,还必须在相关产业布局,打造一个互相补充、能抵御风险的商业闭环。
这其中包括船运、车马行、银楼与当铺。
船运与车马行,不必自建,以入股或合作模式为主。
林向安打算通过提供稳定的运粮订单与资金支持,换取优先使用权、优惠价格,乃至一定程度的控制力,形成利益共同体。
如此,特殊时期,若陆路断绝,便走水路;若水路不畅,则转陆运。
*
至于银楼与当铺,则必须由自家掌控。
为什么选择开银楼,而不是钱庄?
钱庄的核心在于“信用”和“汇兑”,它直接关乎地方乃至国家的金融稳定与货币流通,是朝廷的经济命脉。
历来官府盯得极紧,监管严苛。
而且,钱庄的信誉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
这既不是林向安现阶段所拥有的,也不是他能等得起的。
综合来看,倒不如开银楼。
银楼的核心是“金银制品”和“实物兑换”。
在朝廷眼中不过是手工业和零售业,政治敏感度远低于钱庄。
但若细究,银楼其实已经半只脚踏进了金融业。
富户常常将金银首饰、金锭银锭寄存在信誉良好的银楼,托管或改款。
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物储蓄”。
而遇到急需用钱的熟客,银楼也能顺理成章地以首饰抵押。
提供短期周转,这自然演化成了“抵押贷款”。
有了这些基础业务,林向安便想到,银楼完全可以为“内部”产业提供金融支持。
粮食贸易本就需要庞大的现金流。
而银楼能吸纳闲散资金,到时候向自家粮业、船运等产业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