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捕陈永泰和几个骨干,捣毁其据点,查获走私证据,行动并非全无收获。可陈言响的脱逃,如同在看似成功的画卷上,留下了一道浓重的阴影。
滩涂上的血渍早已被潮水冲刷殆尽,只留下几片无法辨认的碎布和半截断裂的锄头柄,深陷在淤泥里,像沉默的雕塑,提醒着这里曾发生过什么。
课题组五人再次踏入这片土地,感受着截然不同的氛围。
“陈永泰等15名宗族骨干涉嫌聚众斗殴、包庇走私。。。。。。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和信达公司实际控制人陈言响(原名陈达标)涉组织跨境走私、重大经济犯罪。。。。。现已批捕并启动跨境追逃程序。。。。。司法程序同步推进。。。。。”
通报张贴在陈厝村祠堂的墙上,墨迹未干。
往日里聚集在祠堂门口抽烟吹牛的后生仔不见了踪影,巷子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祠堂门楣上匾额仍在,但门槛内景象已变,里面那些描金绘彩的牌位和袅袅香烟,被冰冷的取证灯光和档案袋取代。
账本晾在日头下,两个戴老花镜的村会计正将泛黄账簿摊在石阶上,对着市里调查组派来的人解释着,“九八年修祠捐资。。。。。这笔是卖蛏苗,这笔是陈言响零三年以敬老名义打的款。。。。。”穿灰夹克的审计员用计算器啪啪敲着。
陈厝村东头小卖部门口,蔡东照的录音笔录下渔民争执,“补偿款按蛏埕实占面积分!管他哪房太公画的线!”
“选村长得看能不能带船队跑冷链,祠堂擂鼓顶屁用!”
和信达的冷库大门上贴着封条和稽查通知,传达室窗口伸出“招熟练工”的硬纸牌,隔壁镇冷冻厂来挖人了。
远处滩涂界限处,测绘队正用全站仪校准坐标,红白相间的界桩取代了血渍。
有人因家中人被拘捕而陷入困境,对“和信达”被查封导致的生计暂时中断感到迷茫。
村民要么闪烁其词,要么情绪激动地控诉陈言响“害了全村”,但也流露出对未来的巨大担忧和无力感。
陈厝村村委会那栋贴着白瓷砖的小楼里,陈旺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镇里下派的年轻干部临时主持工作,筹备着改选的工作。
墙上“陈厝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下,新贴上了《村级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和《村民代表议事规则》。
村民的眼神也多是观望和怀疑,但至少,村务公开栏里,第一次出现了清晰的土地补偿款分配方案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明细。
一种旧秩序崩塌后、新秩序尚未建立的巨大“真空”感笼罩着整个村落。
而林厝村的变化似乎更为有序。
村里那些曾经挥舞着铁锹、高喊着“打死陈厝狗”的青壮,如今见了面也只是点点头,眼神里带着劫后余生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愧。
林国栋额角的纱布已经拆掉,留下一道暗红的痂。虽然被撤了职,但依旧在处理着村里的大小事务,安抚受伤村民家属,配合警方调查。
一次村民代表会议上,林国栋提出了村集体入股工业园冷链物流中心的设想。
虽然仍有老人对“让出滩涂”耿耿于怀,但在看得见的集体利益面前,反对的声音微弱了许多,对镇里冻结争议滩涂补偿款、依法确权的方案接受度明显提高。
冷冻厂的工人们也开始关心起入股分红的可能性,话题从谁家男人被打断了腿转向了年底能分多少钱。
林国栋对梅苹表示,这次血的教训,让更多村民意识到拳头解决不了问题,跟着村委走正道才有出路,组织成为稳定人心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