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书

天天看书>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 第1583章 乐的喷(第4页)

第1583章 乐的喷(第4页)

李乐的话如同在精心剖开一件赝品,报告厅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嗡嗡声。

卢建华心下一沉,这是哪来的,准备打擂么?厦大,好像没有这种学生吧,而且那种语气,让卢建华想起了曾经在燕京某个学校里被人轰下台时的尴尬。

想了想,说道,“年轻人,你混淆了概念,全球化语境下。。。。。”

“全球化语境?”李乐不客气地截断他的话头,笑意未减,眼神如针。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里讲没讲过协商理性?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矛头指向谁?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莫斯可、席勒,又分析了多少西方市场神话是如何凭借其技术与资本巨无霸般的优势,一边高呼多元化一边在精神层面碾压异质文化的?”

语速稍快,一串人名、流派信手拈来,语势如同连绵的炮火。

“至于刚才许言同学提出的关于价值传播的权力结构和历史语境问题,以及您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普世性,我认为触及了一个传播学和社会学交叉领域的核心命题。请允许我从理论脉络和实践观察两个层面,稍作补充?”

“您一位心胸宽广,教书育人的知名的学者、教授,不至于和我一个学生计较这些,对吧?”

被戴了高帽的卢建华,咬着后槽牙,做了个“请”的手势,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和警惕。

“首先,关于普世价值的传播本身所蕴含的权力结构,”李乐的声音在麦克风下显得格外沉稳。

“这让我想起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以及文化帝国主义的相关论述。”

“赫伯特·席勒在《传播与文化支配》中早已深刻指出,国际信息流动绝非自由平等的花园,而是被少数发达国家媒体集团垄断、其议程和价值被精心编码后单向输出的过程。”

“您所推崇的新闻专业主义标准,其内核,从新闻价值的判断、报道框架的选择、到客观性的操作规范,很大程度上是盎格鲁-撒克逊传播模式的产物,并在特定历史时期伴随着西方的政治经济扩张而成为全球标准。”

“比如,对冲突性的过度强调,是否挤压了对和谐,这一在许多东方社会伦理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价值,进行深入报道的空间?”

“这种标准化的推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权力的彰显,它常常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其他文明体系内生的传播智慧和价值排序。”

李乐引述的理论人名、书名和核心概念准确无误,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卢建华看似无懈可击的论述核心。

报告厅里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许多人开始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卢建华脸上又阴沉了几分。

不过李乐懒得看他,继续推进,“其次,关于您提到的历史包袱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论述了知识的社会决定性和历史情境性。”

“任何一个社会的媒体制度、伦理规范和价值取向,都深深植根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路径、集体记忆和社会结构之中。”

“强行割裂这种联系,要求媒体扮演价值无源之水的角色,不仅是非历史的,更可能导致严重的文化失语和社会认同危机。”

“而一些根植于本土文化脉络的传播实践及其承载的地方性知识,其价值难道仅仅因为它们不符合西方定义的专业主义模板,就要被归为包袱而弃之如敝屣?这种削足适履的普世化,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认知暴力?”

李乐将深厚的理论功底无缝衔接,如同用坚实的磐石在卢建华精心构筑的普世沙堡旁垒起了一座高山。

会场里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许言紧握的拳头松开了,看向李乐的眼中神色复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